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与大师,如何一起办展览?

唐恺悦 时尚芭莎艺术 2022-03-18


橘园美术馆(L'Orangerie),法国巴黎




一场优秀的展览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主题构思,策展人常常会充满奇思妙想地将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艺术家结合到一起进行比对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展览仿佛一场生动的艺术课堂,使观众了解到艺术作品间的相似与差异。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看展览中这些“意想不到”的组合,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大师眼中的“大师”


大师们在成为真正的大师之前,都经历过漫长的学习、模仿阶段。现当代的大艺术家们在自立门派之前,无可避免地要从古典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他们的学习轨迹以及灵感来源引起了策展人的极大兴趣。通过将令人费解的现代艺术与最传统的古典艺术并置一室,一场展览就仿佛一段“微缩的艺术史”,让观众了解艺术家如何传承与突破。


马克·罗斯科展览现场,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


2009年,德国画廊(Gemäldegalerie)联合佛罗伦萨艺术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在展览中呈现了一个十分意想不到的组合——罗斯科与乔托。他们一位是来自20世纪的“色域绘画大师”,一位是1267年出生的“文艺复兴绘画第一人”。具象与抽象之间,二人的绘画风格看起来相去甚远,但走入展览,观众就能发现他们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艺术家马克·罗斯科(Mark Rothko)


大部分艺术家在投身于抽象创作之前都已在具象领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换言之,这些看似与传统背道而驰的艺术家们其实都对艺术史上的古典大师及传统绘画技法有着极深的了解,对于艺术史的透彻分析使他们得以从中突破。罗斯科对于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有很大兴趣,他曾数次前往意大利学习,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文艺复兴绘画的开山鼻祖乔托·迪·邦多纳(Gitto di Bondone)。


乔托《Kiss of Judas》,湿壁画,200×185cm,1304-1306年

乔托是在平面画布上探索立体空间感最早的画家之一,他擅长运用色彩对比构建有延伸感的空间,色彩也正是罗斯科画作的主题,其作品尺寸较大,他对于画作的悬挂高度、位置有着非常具体、严格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观众在欣赏画作时能够置于一种宗教般的冥想体验,沉浸在罗斯科构建的色彩世界当中。这与乔托绘制在教堂墙壁上的湿壁画(fresco)有着异曲同工之妙,14世纪的教徒们常常对着乔托的画作祈祷和冥想。


乔托在斯科罗威尼礼拜堂中的湿壁画
观众在罗斯科的画前冥想


展览场地参考罗斯科本人的想法,他希望构建一个礼拜堂一样、具有“宗教感”的小空间。来到这次展览的观众就会在这样一个私密而神圣的房间,看到罗斯科著名的《红色五号》以及乔托的《耶稣之死》并排悬挂。两位艺术家都希望画前的人们能对着他们的作品陷入冥想,而这一次展览中,观众的思绪将沉浸在古典与现代艺术的交融之中。


罗斯科《Reds No.5》,1961年(左);乔托《Kreuzigung Christi》,1315年(右)


这样的近代艺术家与古典大师的组合还有许多,巴黎奥赛博物馆就曾将印象派大师马奈与西班牙黄金时代最杰出的大师委拉斯凯兹带入同一间展厅。马奈所处的19世纪正是委拉斯凯兹逐渐取代拉斐尔成为“教科书典范”的年代。19世纪的艺术家,只要学习绘画,就不可能绕开委拉斯凯兹的影响。


委拉斯凯兹《Pablo de Valladolide》,1633年(左);马奈《吹短笛的男孩》,1866年(右)

马奈的作品中经常融入“西班牙元素”



艺术家的“相似性”


除了探讨古典大师对于现代艺术孜孜不倦地给养,许多艺术机构也希望通过展览的手段对比艺术家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举办这样的展览需要策展人有一点“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能够大胆地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结合起来


《Pablo Picasso&Louise Bourgeois —— Anatomies of Desire》

2019年,苏黎世的豪瑟沃斯画廊带来了一场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毕加索的双人展览。这是毕加索第一次与女性艺术家进行联合展览,其主题聚焦二人对于人体的探索,策展人Marie-Laure Bernadac希望通过这次展览让观众摆脱对于艺术家的性别刻板印象:“阳刚之气”并非只能在男性艺术家的作品中感受到,而温柔细腻也并不仅仅是女性艺术家的“特权”。


毕加索《Marie Thérèse au béret rouge et au col de fourrure》,布面油画,61×50cm,1937年

路易丝·布尔乔亚《无题》,织物、木头、不锈钢、玻璃等,177.8×71×71cm,2009年

贾科梅蒂塞尚是比对“艺术相似性”展览中的常客,许多机构都有过类似想法。贾科梅蒂与塞尚表面上看起来可以说是毫不相干。1906年塞尚去世时,贾科梅蒂只有五岁。贾科梅蒂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印象派画家,他从小对艺术耳濡目染。而塞尚的父亲是一位傲慢的银行家,极力阻止其子踏入艺术行业。贾科梅蒂性格活泼,总是很快能与周围的人成为朋友;而塞尚则冷傲孤癖,常常独来独往。


贾科梅蒂临摹塞尚的作品

这两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艺术家却在艺术理念以及创作轨迹上异常契合,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逃离当时主流的艺术群体(塞尚早期受到印象派影响,贾科梅蒂在创作初期曾加入超现实主义团体),在艺术史的潮流不可控制地向抽象涌去时“激流勇退”,回归至具象世界。


贾科梅蒂临摹塞尚作品《玩纸牌的人》


位于哥本哈根的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将贾科梅蒂与塞尚的展览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观众可以欣赏到从世界各地机构借来的30余幅塞尚经典作品,包括著名的苹果静物画以及普罗旺斯的田园风景画。在第二部分中,策展人从馆藏中精选了数件贾科梅蒂晚期作品,这是他受到塞尚影响最明显的时期。在对两人各自的艺术风格有了概括性了解后,观众会在最后一个部分看到两位艺术家作品的结合,两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都会在此刻变得明晰。


保罗·塞尚《Montagne Sainte-Victoire》,布面油画,70×92cm,1904年
保罗·塞尚《苹果静物》,布面油画,35.2×46.2cm,约1890年


展览的负责人Poul Erik Tøjner提到,这次展览从构思到实现一共花费了八年时间,为了完成这场跨越时空与地点的对话,Poul打了无数通电话、发送了无数封邮件。2005年,就在他即将放弃时,该想法得到了贾科梅蒂苏黎世基金会负责人的认可,但2006年恰逢塞尚诞辰一百周年,可外借的作品早已饱和,Poul与路易斯安那博物馆又陷入等待。几经波折,最终展览在2008年得以成功举办。


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



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事实上,这种关于相似性以及差异性的讨论不仅仅可以建立在艺术家之间,策展人也曾试图通过展览探讨不同画派的艺术形式甚至东西方的审美差异。


2020年,东京的普利司通美术馆就曾举办琳派与印象派的展览。普利司通最重要的馆藏是莫奈、雷诺阿、高更等印象派大师的画作,因地制宜,它也可以相对“轻松”地借到日本本土的琳派美术作品。


《琳派&印象派》展览海报


一个是19世纪的西方画派,一个是17世纪产生的东方美学代表,印象派与琳派的艺术家们都活跃在彼时最繁华的城市——巴黎与京都。展览探讨了东西方城市文化对艺术家所产生的影响,这两个绘画流派所代表的美学观念与当时的城市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7世纪的“京都人”与19世纪的“巴黎人”


一场成功的展览往往始于一个“有针对性的”构思。策展人们能够敏锐地发掘两件事物之间或许并不明晰的关联,并将它们提炼出来。然而在借不到藏品时,再完美的构思也只能陷入无限期的搁置与等待。


策划一场这样的“组合展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以及多个机构的配合。但当观众真正从中获取了知识,改变了对于艺术家的“刻板印象”时,一切辛苦与努力似乎都是值得的。你在观展时还遇到过哪些“意想不到的组合”?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精彩回顾:

揭秘英国王室都收藏了哪些艺术品?

除了梵·高,谁还爱画向日葵?

商亮:专注一种艺术语言≠沉溺舒适圈


















编辑、文  唐恺悦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